十个食品谣言,你能看透几个

Mr.zhuMr.zhu2025-04-26 20:23:47来源:优站库 (www.uzkoo.com)阅读:33

近年来食品安全、饮食健康的谣言层出不穷,它们披着“伪科学实验、有图就是真相”的外衣,制造危言耸听的文章。

有图的都是真相吗?事实上,视象错觉能给人极大的视觉“诱惑”,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

为此,我们复盘了十个典型的食品安全谣言,并对其一一粉碎,揭示真相,让“别有用心”原形毕露,让谣言止于科学。

 

谣言一?“零添加”就是“最健康”

真相:食品“零添加”概念愈演愈烈,包装上标注“零糖”“零脂”的食品充斥市场,成为不少企业标榜健康、高价格的代名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早在2020年7月发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食品标识不得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

 

谣言二?“网红”小众奶降糖、护肝、吸收快

真相:骆驼奶、水牛奶、羊奶、植物奶等“网红”小众奶价格不菲,成了新宠。不少商家宣称“水牛奶的营养价值比牛奶高出几十倍,而且脂肪含量更低、更易被吸收” “羊奶粉比牛奶粉更接近母乳” “植物奶利于减肥等”,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喝“小众奶”并非“消费升级”,花了更多钱换来的反而是“健康降级”。

 

谣言三?用不粘锅做饭,吃了会致癌

真相:不粘锅的不粘涂层通常是含氟的高分子聚合物,最典型的是特氟龙,它耐酸、耐碱、耐油、耐高温,并不会被消化、吸收和富集,而是直接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不粘涂层本身很薄,使用中的脱落量极少,且有相当一部分磨损脱落发生在清洗过程中,因而带来的直接健康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谣言四?你喝的不是茶,是毒药

真相: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和茶水中的农药残留量不是一回事儿。很多农药是脂溶性的,吸附在茶叶的组织上,不易迁移到茶水中。目前在茶叶生产中推广使用的农药,进入茶汤中的含量一般只有百分之几。所以,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的茶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不必因此而不敢喝茶。

 

谣言五?葡萄表面的白霜是农药残留

真相:成熟的葡萄果皮表面那一层薄如霜的白色物质叫“果霜”,是果皮分泌形成的天然蜡质保护层,食用对人体健康无害。只有新鲜的葡萄才有果霜。

 

谣言六?瓶装水放汽车后备厢里会变毒水

真相:目前瓶装水基本采用聚酯(PET)瓶,合格的食品级聚酯瓶化学性质较稳定,而且其中增塑剂等化学物质在60℃下往饮用水中迁移量极少,所以在50℃~ 60℃的温度下不用担心瓶装水的安全问题。

 

谣言七?检测出含有甲醛的蘑菇是用甲醛泡过的

真相:自然界本身存在微量的甲醛,特别是一些果蔬,采摘后仍在呼吸,在密封的条件下就会产生化合物甲醛,从而被检测出。这种化合物甲醛与家装材料、服装面料上的游离甲醛不同,不具有致癌性,而且在烹饪过程中,这些微量的“天然甲醛”会挥发殆尽。

 

谣言八?经常吃海产品肯定不会缺碘,买盐一定要买无碘盐

真相:我国对一般人群每天碘推荐摄入量为120微克,而我们每天从饮水和食物中摄入的碘量是远远不足的。除非每天吃足够量的海带、紫菜等富碘海产品,否则还是需要吃碘盐。

 

谣言九?蓝莓可以抑制癌细胞,延缓衰老

真相:以蓝莓和越橘为原料的保健食品被国家监管部门认定的主要保健功能是缓解视疲劳、改善视力、增强免疫力等。过度宣传蓝莓“能抗癌、延缓衰老”等,缺乏医学依据。

 

谣言十?顶上有黄色花朵的黄瓜使用了避孕药

真相:顶花黄瓜是种植户在黄瓜开花前一两天,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也被称为“植物激素”)来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避孕药是动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方式完全不同,不可能对黄瓜有生理调节作用。我国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与管理有明确规定,只要浓度适宜,基本不存在安全隐患。

来源:上海市场监管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猜你想看

一文读懂《三体》:到底讲了啥?有哪些“黑科技”?
中国10大人间仙境
同样健身3年,别人却比你壮2倍?掌握这些增肌要点才是关键!
四季喝茶 忌一成不变
最高1万元 手把手教你领汽车以旧换新补贴
刀郎复出!社会本聊斋,何处不罗刹?
很多司机自动挡下长坡不会开,喵哥实车教你操作,防止刹车失灵
去除汽车甲醛时,这几点要注意
人身伤害伤残鉴定标准
挽救了无数生命的青霉素,竟然是被偶然发现的
几千面霜和一次热玛吉,哪一个更划算?
一个简单方法,让你的负面情绪充分得到释放
进门看见什么最旺财,最旺财的家居风水
特斯拉充电标准再获强力支持 美国肯塔基州将其定为硬性要求
打动女人的心六个绝招,让她离不开
只要是炖排骨,切记不要焯水,教你3个小妙招,不腥不柴真好吃
全球手表品牌等级分类
秋分至,秋意浓,小酌一杯黄酒暖深秋
翡翠颜色那么多,你爱哪一种
全球最受欢迎 10 大葡萄酒,拉菲第3,康帝最末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