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我们为何对负面评价如此敏感?

Mr.zhuMr.zhu2025-05-15 17:13:27来源:优站库 (www.uzkoo.com)阅读:86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3日电(记者 上官云)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强烈的自卑感、孤独又怯懦、在人际交往中选择逃避、不敢直面问题……

日前,“回避型人格的具体表现”登上热搜。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太真实了,感觉说的就是我”。

不少人还晒出自己的“症状”,比如:“内心过度自卑,对喜欢的东西不敢追求,觉得自己不配”;“不敢坦露真实的情绪,真实的自己,在跟人交往时,时常感到压抑委屈”……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我以为我只是内向而已”

豆瓣上有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小组,目前拥有九万多成员,有人发帖诉说自己面临的问题:容易记住批评的声音,难以释怀;容易因为别人的负面评价质疑、否定自己等等。

“我以为我只是内向而已。”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提到自己不善于社交,不跟同事聊天,看到上司就绕道走,工作不顺利与家人产生矛盾,更被父母指责“不好好工作没出息”。

在这条帖子下面,很多人都发出了“世另我(世界上另一个我)”、“一模一样”的感慨。

“生活中接近‘回避型人格’的情况有不少。譬如那些经常被和周围孩子比较,而且确实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教师孙大强解释说。

“人们都怕被伤害,但可能现实中主要的比较指标他们做得都不够好,所以逐渐学会‘回避’,避免那些可能的伤害性的环境,在自己的世界中成为主宰。”

影视剧中,具有“回避型人格”痕迹的角色也不算罕见。孙大强举了一个例子,热门剧《三十而已》中的“陈养鱼”,面对强势霸道的领导,心志难抒,倍感压抑,回避工作生活主战场,逃离到自己感到安全的幻境中。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具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与世界对话和共处的动机。有所回避,原因之一是感受到了风险性和不安全。”他说。

为什么会选择“回避”?

“回避型人格”是如何产生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心理学教授宋广文说,“回避型人格障碍”强调的是一种全面的社交抑制,即在社会生活中可能表现为一种“能力不足”,对陌生环境感到难以应付等。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往往意味着与整体心理发育、脑发育有关,也就是说与遗传、天性有关,也与文化氛围等后天成长环境有关。

图片来源:豆瓣截图

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同样重要。宋广文分析,例如,有些父母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可能在培养孩子时会有同样高标准的要求,一旦孩子达不到,便很容易招致负面评价。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经常通过外界评价找到对自身的判断标准,假如做一件事情受到肯定,往往会坚持做下去。但问题就在于,并不是每一条评价都准确。

“学习成绩、长相……每个人总会有表现不如人的地方,父母期待值较高的话,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他说,负性的情绪障碍可能是因为自卑产生,也可能是因为得到负面评价产生。

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成年之后对社会活动、交往的需求各有不同,一些偶尔出现、针对特定场合、场景的回避倾向几乎普遍存在,也是正常的。

宋广文觉得,网络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宅家”等情况并不鲜见,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不愿参与太多的社交活动而又未影响生活质量,其实都是可以的。

“也没必要‘贴标签’,反而会招致不快乐。人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但最好以健康为标准,并尽量不伤害他人。”他说。

这些行为属于“回避行为”吗?

但是,有些电话不想接,有些活动也不想出席……类似的一些“回避行为”或者心理,实际上不一定就是网上所说的“回避型人格”,更不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彭凯平介绍,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一书中,对回避型人格障碍有明确的定义。

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只注意自己的缺点,经常贬低自我,甚至选择独立生活来降低和其他人产生联系的机会。

“从心理学角度讲,作为人格障碍至少要有三个很重要的标准:第一,长期的倾向;第二,僵化的倾向,即回避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变化;第三,负面影响,比如干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没有社交、爱情、进步等等。” 他说。

综合分析,彭凯平认为,许多人列举出的自身“回避行为”谈不上“回避型人格”,更不是什么“障碍”,而只是针对特定场景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

图片来源:微博评论截图

“比如,‘不愿意被评价’是人的自然本领。举个简单例子,想‘PUA’别人的人,会经常给出负面评价,我们当然要回避这种人。”彭凯平解释。

如何摆脱“回避型人格”?

在宋广文看来,有关“回避型人格”的话题被刷上热搜,说明不少人关注到或者想摆脱此类不甚理想的人际交往生活状态。对父母而言,应该从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恰当表达情感,形成比较正确的自我认知。

“如果觉得自己的‘回避倾向’很严重,就要及早寻求心理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针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心理自卑等问题,也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彭凯平提出,第一,面对自卑感,可以通过对自身天赋和独特魅力的发掘,去战胜它。

“第二,克服懦弱胆怯的心理,有一些技巧可以利用,比如主动打招呼、第一个发言等等。”彭凯平认为,勇气是可以被塑造、培养出来的。

爱是人类具有的一种积极心理,对消弭内心的孤独感有重要作用。他说,培养美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交网络,并能从中获得支持和愉悦感,也是战胜“回避”行为的重要方法。

不要过多在意别人的负面评价,有价值的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种。彭凯平认为,社会需要具有各种天赋的人才,我们要相信,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具有足够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当我们获得足够的爱和支持,“回避”这种行为,自然会消散大半。(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猜你想看

长脸最适合的9款短发,简单利落提气质,还能修饰脸型
年货买肘子,你知道“前肘”和“后肘”差别有多大吗?别买错了
迪奥真我香水有几个香型号
如何判断车子的电瓶快要挂了?喵哥教你看这几个地方,就知道了
“死磕”氢能源的日本!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会输掉新能源未来吗?
虾线是什么东西?是虾的哪个部位?
驾驶证收不到年审换证提醒?
每月充电涨近千元,出租车司机:再贵就要开油车了!
汽车发动机舱灰尘很多,用水冲洗可以吗?看老司机怎么说
新手司机快看!汽车省油秘籍来了
心理学:越穷的人,越不懂得利用“杠杆原理”突破阶层,改变命运
五险一金是什么?
电动车是充坏的而不是用坏的,了解4个充电技巧,电动车寿命更长
员工患病,病假工资如何算?公司能否开除员工?开除是否有赔偿?
美国FBI是什么组织?他们有多大的权力?怎么发展到这个地步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什么革命?什么时候将会到来?
北京市社保证明实时查询指南
居民养老保险有丧葬费吗?
女人不管年纪多大,建议少戴这3种首饰,显廉价不说,还拉气质
ChinaJoy开幕,全面拥抱AI:增设AIGC大会,巨头领衔新品首秀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