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
她带领全家创办战时托儿所
尽全力哺育八路军子女
最终,抗日将士的孩子们全部健康成长
她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她就是沂蒙红嫂王换于
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马牧池乡,抗战时期是抗日根据地。远远望去,几十座保留战争年代原貌的茅草房静卧在山脚下,王换于一家创办的战时托儿所就位于此。
1939年6月29日,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迎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刚刚组建不久的八路军第一纵队和山东分局在日军“扫荡”中转移到了这个小山村。
与他们一同前来的,还有27名抗战将士的子女。他们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才出生三天。当时,为应对日军“扫荡”,在转移途中受到多次攻击的部队机关托儿所不得不就地解散。
“大人上战场,抗战将士的孩子谁来看?鬼子成天扫荡,粮食就是生命,谁愿把口中粮挤出来给别人的孩子吃?”身为村妇救会长的王换于看这些随部队奔波的孩子们一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萌生了办战时托儿所的想法。
当时,王换于的两个儿媳张淑贞、陈洪良正在哺乳期,王换于思来想去,决定让她们优先哺育八路军子女。“这是烈士的后代,让他们吃奶,让咱的孩子吃粗的。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了。”王换于说。
△图左至右分别为陈洪良、王换于、张淑贞。
送到张淑贞家的孩子很多正在吃奶,光靠她和弟媳的奶水远远不够。于是,张淑贞和婆婆一起发动村民一起养育孩子,谁家有正在哺乳的妇女,就帮忙给队伍上的孩子喂上几口,稍大一点的孩子送到可靠的人家照料。当时,村里许多家庭都扛下了抚育战士后代的责任。
由于吃奶的孩子多,奶水越来越少,她们就让自己的孩子喝粥、吃粗粮,让八路军的孩子喝奶、吃细粮。
张淑贞后来接受采访说,“他们是革命战士的后代,他爸他妈出去打仗了,咱自己的孩子吃得粗点,得让八路军的孩子们吃得细点。把孩子养起来交给他爸妈,咱就放心了。”
有一次,日军来到村子里“扫荡”,一家人带着托儿所的孩子往山里转移。那天突然变冷,担心孩子们受冻,张淑贞就让八九岁的大儿子冒雨回家取衣服。过了很久,大儿子都没有回来。
三天后,鬼子离开了村子,张淑贞赶回家看见大儿子趴在床上,因受到惊吓身体非常虚弱,当晚就夭折了。
抗战期间,王换于先后有4个孙子因营养不良而先后夭折,而她家照顾的抗战将士后代全部安然无恙。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从刚开始的27名陆续增加到40多名,全部健康成长。
一位战士子女后来回忆:“娘(张淑贞)像大鸟喂小鸟一样,把饭放在嘴里嚼碎了,一口一口把我们这些孩子养大。”
那时不仅有八路军子女在王换于家长大,许多在敌后工作的共产党员也曾在这里居住。
抗日女战士陈若克曾在王换于家工作、居住。1941年冬,怀孕8个多月的陈若克不幸被捕。她在狱中受尽折磨导致早产,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毅然咬破手指,用鲜血哺育幼小的女儿。恼羞成怒的日军向她们举起屠刀,牺牲时,陈若克只有22岁,女儿还未满月。
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可谓“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
明德英幼年时因一场重病无法开口说话,后来靠替人守墓维持生计。1941年11月的一天,一位八路军小战士在反“扫荡”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当搜捕的日军走后,伤员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
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了小战士。随后,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家境贫寒的他们杀掉了家中两只下蛋的老母鸡,为伤员补充营养,使其康复归队。
1943年,李开田、明德英夫妻二人还营救了另一位年仅13岁的八路军卫生员庄新民。整整3个月,在李家养伤的庄新民对李开田、明德英以父母相称,躲过了鬼子汉奸一次次盘查……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综合《国家记忆》、解放军报、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