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访古】再访儒洞民国街:重温南洋旧梦与市井风华

玩转阳西玩转阳西2025-10-31 12:34:05来源:百度云加速 (su.baidu.com)阅读:52



 阳西访古

栏目导言:龙高山的云雾漫过青砖黛瓦,织𬕂河的晨光浸染墟巷苔痕。阳西,这座岭南古邑的肌理中,深藏着时光雕琢的密码——一座座古厝静立成诗,一处处遗址默诉沧桑,一条条石径蜿蜒向前。从秦汉烽燧的残垣到明清祠堂的雕梁,从盐田古港的泊痕到革命旧址的弹孔,每一寸斑驳都凝着先民的呼吸,每一道裂痕皆刻着岁月的箴言。阳西县政协于2025年5月创刊的《阳西文史》设立的这个栏目以“叩响历史门环,触摸岁月体温”为使命,聚焦阳西大地上凝固的时光符号,秉持“以砖瓦见乾坤,以墟巷连古今”的视角,让沉默的砖石成为对话文明的媒介。





再访儒洞民国街:重温南洋旧梦与市井风华


编者按
在岭南的版图上,阳西儒洞镇这条千米长的“扁担街”,不仅挑起了百年的商贸繁华,更挑着一段中西交融、跌宕起伏的近代史。它有三个名字:正街、民国街、扁担街,每一个都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通往过往的门。本期《阳西访古》,我们综合文史研究者刘再扬、卢晓莲发表过的关联作品,以及林兆坚、林六珊等提供的珍贵史料,再经过实地走访,将多角度为您呈现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儒洞民国街,不只是一排排风韵犹存的南洋骑楼,更是梁启超“财资赎贝,思虑凭心”的儒商风骨;不只是一栋栋斑驳的建筑,更是陈希棠等先贤“以商兴市”的开拓精神、乡长陈伯贤抗击日寇的铁血丹心,以及妈祖与天主教堂在此交织的多元信仰图景。这条街,是一部刻在砖石上的“无字史书”。希望本文能引领读者在廊下风雨与市井烟火中,聆听岁月回响,感悟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并思考: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份独特的遗产,让它在新时代重现风华。

在岭南的晨光暮霭里,阳西县儒洞镇静静地卧于马山岭之怀,儒洞河之畔。镇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老街,宽不过七米,长仅千米余,却像一条压惯了担子的扁担,一头挑着百年的风雨,一头挑着不息的烟火。它有三个名字:官家称其“正街”,史家唤其“民国街”,百姓则因其狭长,更爱叫它“扁担街”。名虽有三,魂却归一。它像一位卸了官袍却风骨犹存的老者,在岁月深处坐着,任商幡换了又换,砖瓦斑驳了又斑驳,骨子里的气韵却未曾散去,只待人静心聆听,那廊柱窗棂间低回的往事。

▲儒洞正街旧照(刘再扬摄于2016年)

▲儒洞正街今照(申定发摄于2025年)






街之形:廊下风雨与檐上中西

步入正街,时光仿佛骤然放缓。最先撞入眼帘的,是两旁连绵迤逦的骑楼。那灰黄甚至泛黑的墙面,是岁月这位画师以风雨为笔,勾勒出的“高龄老人印记”;那生锈卷曲的铁窗,立在斑驳的高墙上,像一句句凝固的旧诗,欲说还休。

然而,若你肯细细端详,便会惊叹于其“中西合璧”的匠心独运。据史料记载,民国廿年(1931年)前后,国民政府当局顺应商贸发展,将正街改建为能遮风挡雨的商业骑楼街道。这些建筑大量采用了英国的“红毛泥”(水泥)、德国的钢铁、西洋的花纹地砖等舶来品,并运用了当时的混凝土技术,坚固与美观兼具。西式的拱券与中式的青砖共筑一墙,南洋风格的浮雕缠枝与岭南传统的木雕花窗相得益彰。墙檐、阳台、窗格、楼面,处处可见融会的艺术装饰,虽经风雨剥蚀,仍透着一股昔日的富丽与气派。

▲骑楼“牵手”,避雨遮阳(申定发摄于2025年)

这骑楼最妙的,在于它的设计智慧。底层贯通的廊道,为往来行人撑起了一片“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的从容。那“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格局,更是将市井生计与家庭生活巧妙地揉成一团温热的人间烟火。彼此相连的楼宇,“如手相牵,宛如一个大家庭”,共同抵御着南国的烈日与骤雨。

▲“竹器社”的陈伯,今天依然为自己的手艺在老街坚守(冯家庆摄于2025年)

▲正在营业的龙记发廊,兼营音像制品,当年定是时尚先锋(冯家庆摄于2025年)

▲旧楼已老,饼香可是尤胜当年(申定发摄于2025年)

如今,走在这廊下,旧时的喧嚣虽已沉淀,但生活并未离场。老饼铺里,酥香仍执拗地从砖砌的老炉中逸出,勾连着往昔的叫卖声;剃头铺内,老师傅的推剪声簌簌,剪去的是时光,留下的是手艺的坚守;竹器店里,篾条在老匠人手中翻飞,编织着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却弥足珍贵的传统;甚至那影碟铺门口泛黄的港星海报,也成了某个时代审美趣味的独特注脚。时光在此仿佛打了个盹,醒来时,仍舍不得走远。






街之魂:商脉源流与翰墨余香

一条街的魂魄,系于其地脉与人气。儒洞圩的繁荣,早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圩之时已见端倪。它背靠马山,西傍儒洞河,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自古便是商家往来密集之地。至清末及民国,更因成为两阳县第七区区公所所在地,辖儒洞、上洋、新墟、沙扒等多乡,一跃成为区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吸引了阳江、电白等地商人纷纷迁入。

▲人民大礼堂旧照(刘再扬摄于2016年)

▲人民大礼堂今照(冯家庆摄于2025年)

而让这条正街真正熠熠生辉、区别于寻常商埠的,是两个人的商业魄力与一个书生的如椽巨笔。

当地富商陈希棠、陈子先,凭借经营祖尝和盐田开发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儒洞数一数二的人物。他们极具远见地买下了正街中心最好的地段。陈希棠用三个铺位,建起了全街唯一一栋三层的骑楼,仿照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拱廊气派不凡,瞬间成为儒洞的地标。他同时在旁侧五个铺位建了两层骑楼,经营当铺。而对面的陈子先,也建起骑楼商铺,并在后街广置房产用于出租。这两位儒洞商贾的抉择,不仅是个人财富的彰显,更是近代岭南商人“以商兴市”自觉的体现。他们的投资,如同为这条街注入了灵魂,一时间,儒洞河上船艇如梭,贾肆栉比,万商云集,街市上“百货山积,商声鼎沸”,一派繁荣。

更为这条商业街注入不朽文化灵魂的,是一段关于梁启超的佳话。据说,维新领袖梁启超的叔父梁治,就在儒洞圩开设了一间名为“同昌押”的当铺。少年梁启超曾到此探访,并应请为当铺题写了一副对联:财资赎贝;思虑凭心。

对联精妙处不独在文义,更在字形与哲思的深度融合。上联“财资赎贝”四字,皆从“贝”部,贝为古钱,是财富象征,点明当铺“以财换物、赎回典当”的经营本质。然梁氏不言“牟利”而言“赎贝”,已暗含周转救急、助人度困的善意。下联“思虑凭心”四字,皆从“心”部,心为思绪之源,是诚意之本,强调经营当以良心为尺,不可轻侮贫窘,不可乘危勒索。一个“凭”字,犹如契约,将商业行为紧系于道德准绳。全联以“贝”对“心”,恰是“利”与“义”的对话。

字形如镜,照见儒商精神:左手执贝,不忘谋生求利之实;右手捧心,坚守待人处世之诚。八字之间,既有商业的冷静衡量,亦有人情的温润关照,正是中国传统“义利兼济”智慧的生动体现。梁启超借此一联,不仅题赠叔父,更为一条街、一个时代,镌刻下永不褪色的商业伦理——求利而不忘义,重商而不轻文。






街之忆:时代印记与烽火铁骨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而正街上的几处标志性建筑,便是这本书中最深刻的几页。

陈希棠所建的那栋三层骑楼,不仅是商业成功的象征,更承载了时代变迁的印记。拱廊门的上方,毛主席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虽已褪色,却依然清晰,如同一枚深刻的历史印章。这里曾是两阳县第七区、儒洞公社、儒洞区等党政机关的办公所在地,院墙之内,曾回荡着不同时代的政令与民声。1988年,镇机关迁往新址,此处改为儒洞供电所使用,往日的喧嚣归于平静,唯有墙体上日益深刻的裂痕,似在无声地低语着往昔的岁月。

紧邻此楼的,是另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骑楼外墙上,“两阳县儒洞公社人民大礼堂”与竖体的“儒洞影剧院”招牌并存。这里曾是全镇最繁荣的文化场所,是大人小孩的乐园,更是无数恋人在夜色中寄托情愫的温柔乡。如今,虽人声不再,但那庄重的颜体大字,仍固执地坚守着,仿佛在等待一场永不谢幕的戏剧。

然而,正街的风骨并非只有温文尔雅。1945年夏,日寇势穷,从海南岛沿广湛公路溃退广州,途经儒洞。气急败坏的日军在已坚壁清野的街上殴打了留守老人。时任儒洞乡乡长陈伯贤闻讯,立即率领乡自卫队返回正街,依托熟悉的骑楼街巷,与敌展开激烈反击,打死打伤多名日寇,有力打击了其嚣张气焰,迫使其仅逗留一天一夜便仓皇逃窜。这段烽火往事,为这座充满南洋风情的骑楼街,注入了一缕铮铮不屈的民族气节,让温柔的廊柱之间,平添了几分铁血与刚强。

 





街之神:妈祖慈航与民间虔信

在商业与政治的叙事之外,正街的东头,还供奉着一方宁静的神域——天后宫。

▲正街街口的天后宫(申定发摄于2025年)

这座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的海神庙,坐北向南,三进一天井,曾是建筑面积达2760平方米的恢弘建筑。虽如今仅存360平方米,其余多已成民房,但那份庄严与虔敬却未曾消减。宫门古联写道:“圣德配天湄洲道范,母仪称后海国慈航。”这十六个字,道尽了沿海民众对妈祖护航拯溺、慈晖普照的无限感恩与信仰。

可喜的是,这份信仰并未随着老街的沧桑而湮灭。自1994年起,儒洞恢复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辰游神活动。诞期之内,旌旗招展,鼓乐喧天,盛况空前,吸引着电白、阳江等地的百姓纷纷前来观礼。更难得的是,此地是目前阳江市为数不多仍举行妈祖游神活动的海神庙,且恪守古制,每隔六年便举行一次传统大型醮会,傩戏喧天,神轿巡街,万人空巷。

▲1929年,美国神父和教徒合影(刘再扬提供的历史老照片)

在妈祖的袅袅香火之外,正街的信仰图景亦曾有过异域的钟声。民国年间,美国神父鲍佐治于正街101号购地建堂,设立儒洞天主教堂,成为原两阳县八大天主教堂之一,一度拥有教徒二十余人。1950年后,教堂活动中止,建筑移作他用。直至1985年,方才物归原主,交还阳江天主教会。如今,那曾回荡经文的处所,据说已租作影音商铺——神圣与世俗在此交替,如同老街的呼吸,于变迁中静默诉说着另一段沧桑。

与之相伴的,还有“做社”“做大戏”等富含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古老的传统,如同一条条文化的根须,深扎于儒洞的土地之中,为民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它们让这条商业老街,不止有交易与生计,更有信仰、仪式与社区的凝聚力,构成了一个完整而鲜活的民间生活图景。






结语:扁担未老,风华待续

如今的骑楼街,多数居民已迁往新区,许多旧铺也已易其主,经营着与往昔不同的名目。但这条“扁担”仍未折断。它依旧沉静而坚韧地,挑着往昔的繁华与今朝的静好;挑着陈希棠的砖瓦、梁启超的墨痕、陈伯贤的枪声与妈祖的轿影。

走在长长的廊下,忽然想起唐人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然而,儒洞正街却并非“空余”——它仍有饼香袅袅,鸟鸣啁啾;仍有商气未绝,人文未断。那些斑驳的墙体,是岁月馈赠的皱纹,而非衰败的印记。它们记录下的,是一部微缩的岭南近现代史,关乎商贸、建筑、政治、战争与信仰。当饼香、竹器与理发店的声响共同构成老街的日常时,我们应当思索如何在商业开发与原生风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本期资料提供:刘再扬  卢晓莲  林兆坚  林六珊   

整理:冯家庆


《阳西文史》编委会

 主   任:张宜春

 副主任:陈一帆

 主   编:赖志伟  张文秀

 执行编辑:冯家庆  申定发



猜你想看

达成一次性赔偿协议后,能否再次起诉要求赔偿?
夏天穿内衣太不容易了!教你一招,轻松选到合适的内衣
这些容易被忽略的交通规则,稍不注意12分不够扣
刘纯燕的名言
混合玩法手游越来越流行,玩家真的“全都想要”?
多种菊花茶怎么选、菊花茶哪里产的最好呢
如何订立一份有效的自书遗嘱
如何判断运动是否过量
雷锋日记名言
到底什么时间运动最好?
下雨天车内起雾开内循环还是外循环
初冬好钓鱼,3招助你钓大鲫
『Share』孟子义专属头像第二弹|美出新高度!
“轰油门”到底能不能除积炭?
北京发布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方案 重点鼓励国Ⅲ汽油车淘汰
关于讲诚信名人名言
职场小人的9个特征,发现了赶紧远离!
房产证上加不加配偶名字?这些问题上海人要想清楚!
招聘帖里常说的“A/B TesT”到底是个啥?
常见的宝石玉石及选购指南

推荐站点